黄山景观的形成原因 黄山的内部结构?

[更新]
·
·
分类:城市
2074 阅读

黄山景观的形成原因

黄山景观的形成原因 黄山的内部结构?

黄山的内部结构?

黄山的内部结构?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冰缘环境,冰冻风化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千变万化、峰峦众多、怪石嶙峋的景观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地旅游景观为特色。

黄山是怎样形成的?

从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地区被淹没在海底。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期间,地球和海洋。;地壳处于伸展的,这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1.6亿年期间,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至志留纪末期,约4.05亿年前,地壳活动加剧,加里东晚期运动使黄山地区隆起成陆,海水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史上第一次露出海面。相对稳定5000万年后,在石炭纪,柳江运动把海水带回来,黄山地区再次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了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在4亿年前确实是一片海洋。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成陆,海水退出安徽,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和海相沉积历史,从而进入了大陆地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后,影响全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而频繁的活动不断改造和塑造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是晚侏罗世岩浆侵入的产物。到了早白垩世,燕山晚期运动再次震撼江南大地,下地壳深处的炽热岩浆从相对软弱破碎的地壳黄山,沿着印支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带上升,侵入距地表约几千米的古地层。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这些岩浆从边缘向中心缓慢冷却和冷凝,形成了黄山花岗岩体的雏形,即 地下黄山黄山风景区;形成于大约1.25亿年前。当黄山花岗岩侵入地球时地壳形成,即黄山雏形构思铸造时,经过反复脉动上升流和结晶固结,最终形成黄山岩体雏形。黄山岩体是地球扩张和收缩过程中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期侵入岩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岩分布在内环和中心,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具有明显的中高外低的嵌套分布特征。在地壳深部被不断熔化成岩浆并向中心挤压的过程中,黄山也被自己抬升,但此时黄山花岗岩体仍埋藏在地下,其上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经过多次间歇性的抬升覆盖在岩体上的厚盖层不断被风化和剥蚀。在5000-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脉的隆升而逐渐被侵蚀掉,黄山最终露出地表面,形成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还没有如此雄伟的神韵。第三纪和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不断抬升,同时遭受侵蚀,逐渐形成了海拔1000多米的花岗岩峰林。第四纪期间,黄山有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削和侵蚀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许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景观。此外,在暴露于地球 的表面,经过几百万年的大自然雕琢,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